慢性腎臟病照護

根據衛生署統計,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2021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九位。另根據2020台灣腎病年報統計,國人透析盛行數從2014年7萬5350人,2018年增加至8萬4615人。另外一方面,最新2021年數字更突破9萬4000人。所以如何在 CKD 早期即診斷出來,及早預防其進展到末期腎臟病 (End Stage Renal Disease,簡稱ESRD),並減少心血管疾病併發症與死亡率是防治 CKD 的重點。據估計,全球目前 CKD 盛行率為 11 ∼ 13%。造成盛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包含人口老化、糖尿病與高血壓盛行率持續攀高、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治療進步減少病人因而死亡,相對地,發生器官衰竭機會反而增加等。

  •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指腎臟功能逐漸喪失,腎臟的功能是過濾體內的水分和多餘液體,形成尿液,當慢性腎臟病發展到後期時,體內體液、電解質和代謝廢棄物含量都會達到危險的程度。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換句話說,若病患有以下任一表現持續三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CKD:

1.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低於60 ml/min/1.73m2

2.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

3.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4.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5.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6.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7. 有腎臟移植病史

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能反應腎臟的受損程度,目前依據GFR 數值將慢性腎臟疾病分為五期。

  • 第一期:GFR > 90,腎臟功能正常。
  • 第二期:GFR = 60~89,腎臟輕度受損。
  • 第三期:GFR = 30~59,腎臟功能中度受損。
  • 第四期:GFR = 15~29,腎臟功能嚴重受損。
  • 第五期:GFR < 15,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出現尿毒症狀,可能需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俗稱透析)。
  • 慢性腎臟病的症狀

慢性腎臟病的早期徵兆、症狀通常並無特異性,除非腎功能已明顯受損才會出現症狀。以下僅列出部分常見症狀。

慢性腎臟病的常見症狀:

  • 噁心、嘔吐
  • 食慾不振
  • 疲倦無力
  • 睡眠問題
  • 尿量改變(可能變多或變少)
  • 血尿
  • 尿中泡沫增加(蛋白尿)
  • 肌肉抽搐、抽筋
  • 下肢腫脹
  • 持續瘙癢
  • 體液積在肺臟而呼吸短促
  • 難以控制的高血壓

三、導致慢性腎臟病的原因、疾病與風險

慢性腎臟病是由於疾病或健康狀況長期傷害腎臟功能所導致。引起慢性腎臟病的疾病或健康狀況有:

  • 糖尿病
  • 高血壓
  • 心血管疾病
  • 腎絲球腎炎
  • 間質性腎炎
  • 多囊性腎病變
  • 長期泌尿系統阻塞,例如攝護腺肥大、腎結石、癌症腫瘤
  • 膀胱輸尿管逆流
  • 經常性腎臟感染
  • 吸菸
  • 肥胖
  • 家族腎臟病病史
  • 腎臟構造異常
  • 老化

四、慢性腎臟病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慢性腎臟病,可能需要進行以下檢查程序:

  • 血液檢查:如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尿素(Urea)值。
  • 尿液檢查:分析尿液檢體可以找出是否有慢性腎衰竭的異常現象或幫助確認慢性腎臟病的原因。
  • 影像檢查:腎臟超音波等,檢查腎臟結構與體積。
  • 腎臟組織切片檢查:屬侵入性檢查,腎臟科醫師可能安排腎臟活體組織切片檢查,程序是進行局部麻醉後用一細長針扎入皮膚抵達腎臟採檢,切片樣本將送驗以釐清造成腎臟問題的原因。

五、慢性腎臟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可以幫助對抗慢性腎臟病:

  • 避免添加鹽分的產品,少吃微波食物、罐頭湯品、速食、鹹的零食、罐裝蔬菜、加工肉品和起司。
  • 選擇低鉀食物,如蘋果、高麗菜、胡蘿蔔、青豆、葡萄、草莓等。
  • 限制蛋白攝取量,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蛋、牛奶、起司、豆類,低蛋白食物如蔬菜、水果、麵包、麥片。
  • 規律運動。
  • 戒菸。
  • 維持理想的體重。
  • 不用偏方草藥、勿長期服用止痛藥。
  • 不憋尿。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Reference:

  • 腎臟科醫學會
  • 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更新版
  • 早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手冊
  • 台灣腎病年報-2020
  • 腎臟護理學會衛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