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上)

案例分享:
黃大姊,最近因為失眠來門診求助,詢問之下才知道,她和69歲的婆婆-蕭奶奶,因為婆媳問題吵架。因為蕭奶奶常常懷疑黃大姊偷她的錢,此外有一次還懷疑黃大姊把她的飯菜藏起來不讓她吃飯,其實是她自己拿到廚房忘記了。因此兩人最近吵得不可開交,黃大姊也因此壓力大到睡不著。於是我建議黃大姊請家人陪伴蕭奶奶到醫院的失智症門診就診(通常是神經內科或身心科),最後確診為失智症。

台灣現在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許多老年相關的疾病大家也越來越耳熟能詳。失智症(老人癡呆、阿茲海默症)正是大家最常聽見和老化相關的疾病之一。所以,了解失智症對我們照顧家人或者是對將來即將面臨老化的我們都很有幫助。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自然老化

首先,我們要知道,失智症是屬於一種疾病異常,而非正常的老化現象。一般來說65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有5-10%的比例會被診斷出失智症。而且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都生活在社區當中,也就是說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會遇到失智症的患者。

通常,我們都誤以為失智症就是失憶症,好像都跟記憶的問題有關係而已。但其實記憶障礙只是失智症其中的一個症狀。
失智症的表現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

上圖是愛因斯坦搞笑的模樣,讓人以為真的是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並非絕症,正確的診斷失智症才是最重要的

失智症的成因很多,有些原因可以完全消除,有些原因不能消除但可以延緩,但有些原因不能消除也不能延緩。所以如果我們能正確地找到造成失智症的原因,便能夠對症下藥,或者是及早做好預防疾病惡化的準備。

一般來說失智症可分為三種種類,分別為
退化型(如阿茲海默症等):54%
血管型:23%
混合型:7%
其他:16%

目前失智症的診斷是以臨床診斷為標準,除了一些基本的抽血檢驗、影像學檢查外,還需要有專業的心理師進行心理測驗來評估認知功能。此外,失智症也很容易跟其他的疾病混淆,例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瞻妄、感染、內分泌疾病…等等混淆。所以正確的診斷對失智症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使用合適的藥物治療,雖然目前失智症尚無特效藥,但有些藥物在實證上對於延緩失智症的惡化是有幫助的

故事的後續: 
上面文章提到的蕭奶奶在兒子媳婦的陪同就醫下,持續了一段時間的治療。除了藥物以外,家人的體諒和環境支持對病人也是很重要。後來蕭奶奶的失智症有減緩,一些干擾行為也下降了。於是身為媳婦的黃大姊後來也因為壓力變小,她的失眠症狀也好了。

如何自我評估是否疑似失智症 & 如何預防失智症: 請點此

以下提供一些失智症相關的連結:
失智症門診專長醫師 : 進一步轉介、診斷失智症
灣失智症協會 :提供失智症患者相關的資源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 : 照顧者支持團體
彰化縣衛生局長照中心 :長照資源
衛生福利部長照專線:直接拿起電話撥打1966

在〈認識失智症(上)〉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家庭醫學】認識失智症(下) – 家庭醫師 盧盈良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