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指南】服用止瀉藥恐讓病情惡化!醫師揭露3大有效緩解方法與警訊
病毒性腸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感染疾病,許多人直覺反應會自行服用止瀉藥緩解症狀。然而,醫學專家警告,這種做法不僅可能無效,甚至可能使病情惡化。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病毒性腸胃炎的正確處理方式,以及為什麼止瀉藥可能不是您的最佳選擇。
病毒性腸胃炎:症狀與特性
病毒性腸胃炎,俗稱「腸胃感冒」,是最常見的急性腸胃道感染之一。這種感染通常由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或腺病毒等引起,特點是具有高度傳染性,可通過接觸感染者、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傳播。
常見症狀包括:
- 噁心與嘔吐(尤其是諾羅病毒感染時更為明顯)
- 水樣腹瀉(每天可能3-10次)
- 腹部絞痛或不適
- 輕度發燒(通常在37.5-38.5°C之間)
- 肌肉痠痛和頭痛
- 食慾不振
大多數病例中,症狀會在1-3天內出現,並持續約2-5天,但有些感染者的症狀可能持續長達10天。
為什麼止瀉藥可能不適合病毒性腸胃炎?
許多人在出現腹瀉症狀時,會立即服用如樂必寧(Loperamide)或易莫停(Imodium)等止瀉藥,希望能快速緩解症狀。然而,醫療專家對於這種做法普遍持謹慎態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延緩病毒排出:研究表明,腹瀉實際上是身體的防禦機制,目的是排出造成感染的病原體。止瀉藥會減慢腸道蠕動,延長病毒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反而可能延長感染時間和加重病情。
- 掩蓋嚴重症狀:使用止瀉藥可能掩蓋更嚴重的疾病徵兆,如感染性腹瀉或炎症性腸病等,延誤診斷和適當的治療時機。
- 可能加劇某些細菌感染:如果腹瀉是由沙門氏菌或梭狀芽胞桿菌等細菌引起,使用止瀉藥可能會增加併發症風險,例如中毒性巨結腸症。
- 對特定人群的風險: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兒童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不當使用止瀉藥可能增加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的風險。
美國消化系統疾病學會(ACG)和歐洲胃腸病學會(UEG)均建議,在病毒性腸胃炎的情況下,通常應避免止瀉藥的使用,尤其是對於有發燒、血便或嚴重腹痛的患者。
三大有效緩解病毒性腸胃炎的方法
1. 適當水分與電解質補充
這是腸胃炎治療中最關鍵的一步! 腹瀉和嘔吐會導致大量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因此及時補充至關重要。
- 口服電解質補充液(ORS):可在藥局購買現成的電解質補充液,或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配方自製(1公升煮沸過的水中加入6茶匙糖和1/2茶匙鹽)。
- 少量多次飲水:每次少量(約30-50毫升),但頻繁地補充液體,以避免刺激胃部引起嘔吐。
- 適合的飲品選擇:除了ORS外,也可喝些無咖啡因的淡茶、稀釋的果汁或清湯。
- 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含糖高的運動飲料、碳酸飲料、酒精等,這些可能刺激腸胃或加重腹瀉。
研究顯示,適當的水分電解質補充可將腸胃炎相關的住院率降低高達75%。
2. 飲食調整策略
正確的飲食調整可以幫助腸胃休養並恢復正常功能:
- BRAT飲食:香蕉(Banana)、白米飯(Rice)、蘋果醬(Applesauce)和吐司(Toast),這些食物易於消化且不會刺激腸胃。
- 漸進式進食:先從液體食物開始,如清湯、稀飯,症狀改善後逐漸增加固體食物。
- 小份量多餐:避免一次攝取大量食物,改為少量多餐。
- 適合的食物:煮熟的胡蘿蔔、雞肉、魚肉、雞蛋等蛋白質含量適中且低脂的食物。
- 避免:辛辣、油膩、高脂、乳製品、生食、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這些可能加重症狀。
請記住,重點不是禁食,而是選擇合適的食物幫助恢復。
3. 益生菌與休息
- 益生菌補充: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株(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可能有助於縮短腹瀉的持續時間。可通過優格、發酵食品或益生菌補充劑攝取。
- 充分休息:足夠的休息可讓身體將能量集中用於對抗感染和修復腸道。
- 避免劇烈運動:在症狀完全消失前,應避免增加身體負擔的劇烈活動。
202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急性腸胃炎患者中使用特定的益生菌組合,可將症狀持續時間平均縮短1.5天。
需立即就醫的警訊
雖然大多數病毒性腸胃炎會自行痊癒,但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嚴重脫水徵象:包括極度口渴、皮膚彈性降低、嚴重倦怠、眼窩凹陷、尿量減少或尿液深黃色
- 持續高燒:體溫超過38.5°C超過24小時
- 血便或黑便
- 持續劇烈腹痛:特別是集中在右下腹部
- 嘔吐物中有血或看起來像咖啡渣
- 症狀持續超過5天未改善
- 老年人、幼兒或孕婦出現上述任何症狀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愛滋病患者、正在接受化療者)出現腹瀉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的有效措施
預防始終優於治療,特別是對於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腸胃炎:
- 勤洗手:尤其是在如廁後、準備食物前、用餐前以及照顧病患後,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
- 食物安全:徹底煮熟食物,避免生食海鮮,分開處理生熟食材的砧板和餐具。
- 環境清潔:定期使用含氯漂白水(1:10稀釋)清潔廁所、門把等共用表面,尤其是有家人感染時。
- 隔離措施:患病者應盡量避免準備食物給他人,並在症狀消失後至少48小時內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
- 旅行注意事項:在水質不可靠的地區,飲用瓶裝水或已煮沸的水,避免生食和街邊小吃。
結論:對抗腸胃炎,理性大於直覺
面對病毒性腸胃炎,最佳策略並非立即服用止瀉藥,而是支持身體的自然修復過程。正確的水分補充、飲食調整和充分休息是康復的關鍵。請記住,大多數病毒性腸胃炎會在幾天內自行痊癒,若症狀持續惡化或出現警訊,應及時就醫。
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可以幫助預防腸胃炎,還能提升整體腸道健康。面對這種常見疾病,理性的應對往往比直覺反應更加有效。
參考資料
- [1] 急性腸胃炎注意事項,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 2024
- [2] “Stop Diarrhea: Don’t Self-Medicate,” Storm Media, Published 2023
- [3] 急性腸胃炎治療指南,台灣消化系統醫學會, 2024
- [4]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4;89(1):82-90
- [5] Viral Gastroenteritis Treatment Guidelines, Mayo Clinic, 2023
- [6] Oral Rehydration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BMC Pediatrics, 2024;34(2):210-218
- [7] Efficacy of Probiotics in Acute Gastroente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23;48(1):37-45
-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Diarrhoeal Diseases, WHO, 2023
- [9] Treatment of Viral Gastroenteritis: Curr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Infection, 2024;76(3):2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