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糖尿病?
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可以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身體熱量所需。若分泌的胰島素「不足夠」,或「無法發揮適當的功能」,使得血中的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升高,同時部分的葡萄糖排入尿中,即是所謂的「糖尿病」。
- 糖尿病如何診斷?
(1.) 糖化血色素≧6.5%。
(2.) 早晨空腹血糖值≧126mg/dl以上(空腹指不吃任何食物至少 8 小時)。
(3.) 口服 75 公克葡萄糖耐受試驗,第 2 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
以上其中兩項或兩次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或是
(4.) 有高血糖症狀(包括多吃、多尿、頻渴和體重減輕),且加上任何時間測得血糖≧200mg/dl,也可以診斷糖尿病。
- 那些人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
(1.)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2.) 糖尿病前期者,所謂的糖尿病前期是指: a.葡萄糖失耐: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 2 小時血漿血糖值為 140-199mg/dl。 b.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為 100-125mg/dl。 c.糖化血色素 5.7-6.4mg/dl。
(3.) 年齡≧40 歲。
(4.) 體重過重(BMI≧24)或腰圍男生≧90 公分、女生≧80 公分。
(5.) 缺乏運動。
(6.) 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
(7.) 有妊娠糖尿病史。
(8.) 其他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如吸菸、飲酒過量及壓力等。
四、 糖尿病有哪些種類?
(1.) 第 1 型糖尿病 (胰島素依賴型): 與遺傳和環境因子有關。因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而累積在血液中。此類型多發生於年紀輕者,如新生兒、 嬰兒、青少年。
(2.) 第 2 型糖尿病 (非胰島素依賴型): 胰臟可能「還能分泌」胰島素,但是分泌的胰島素 「品質不佳」或「數量不夠」。另一個原因是肝臟、脂肪、肌肉對胰島素產生阻抗。此類型最為普遍,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多發生於中老年人。
(3.) 妊娠糖尿病: 在懷孕後期發現並診斷有糖尿病的婦女,這類型的糖尿病在產後可能會消失。有過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必須定期檢查血糖,因日後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3-7倍。
(4.) 其他類型糖尿病: 極少數的糖尿病病人是因為胰臟疾病、內分泌疾 病、或是藥物等因素影響胰島素的分泌,而導致糖尿病。
五、 糖尿病有哪些症狀?
大多數病人「沒有症狀」! 除非檢測血糖,否則不易發現高血糖。若沒有控制,病情隨發病時間加重,血糖逐漸升高,可能有多吃、多喝、多尿、體重下降、傷口癒合慢及疲倦等症狀出現。
六、 糖尿病有哪些的併發症?
如果沒有控制血糖在理想範圍內,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這也是導致糖尿病病人殘障、死亡的重要原因。併發症包括: (1.) 小血管病變: 1. 眼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時會導致失明。 2. 腎病變-腎臟中有許多的小血管,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血糖升高會導致過濾系統發生病變。 3. 神經病變-最容易發生病變的地方是足部的感覺神經。 (2.) 大血管病變: 腦、心臟、周邊血管等部位的動脈硬化,會造成腦部、心臟及周邊血管的阻塞。
七、 糖尿病要如何控制?
(1.) 飲食: 糖尿病控制最先使用的方法,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且應定時定量,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
(2.) 運動: 幫助身體有效的利用胰島素,使血糖降低,運動也可減少體脂肪、降低血壓。
(3.) 藥物: 當飲食及運動都不能控制血糖時,就需要靠口服糖尿病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了,藥物應確實依照醫師處方,按時按量,切勿自行調整。
八、 結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無法被治癒。唯有透過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依照醫師指示規則用藥及降低危險因子(減重、戒菸)等方式的介入,才能與它和平共處。
*參考資料:
1.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2022 第二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 楊睿彬(2019).認識糖尿病.中華自然醫學研究,2(1),29-34。